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客家 >>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

千年鑄就的客家精神

作者: 黃 勇

      關於客家精神,長期以來在客家學界雖有過不同的表述,但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觀點不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具有共識性的、科學性、完整性的表述。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省客聯會原會長、福建客家研究院院長林開欽同志在《客家通史》中總結概括的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16字客家精神,是第一次對客家精神的科學、系統、全面的準確概括,既符合客家形成發展播遷史的歷史史實,也符合並提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意識和行為狀態。事實證明,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是一部不斷遷徙、不斷開拓、不斷播遷的歷史,而這獨特的遷徙和創業的艱辛歷史,造就了客家精神。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播遷

         瞭解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的歷史,關鍵三節點,即民系的由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發展;客家播遷海內外。少了哪一個都難以解說客家。

  (一)民系的由來。
       認同漢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問題,而理解民系的由來是認識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宋靖康之難三大戰亂,引發中原漢人南遷的移民潮。由於三大戰禍造成移民潮的中原南遷漢人,因遷徙路線、定居地點、形成時間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漢族民系,如湘贛民系、江浙民系、福佬民系、廣府民系等等。而唐宋時期部分南遷漢人進入贛閩粵邊地區生活,與當地居民和少數民族融合形成客家民系。可以說,沒有戰爭引發的移民潮,就沒有漢族民系。所以,不僅是客家,而是所有漢族民系都是中國戰爭史、移民史的產物。

        瞭解民系的由來,是認識漢族客家民系的第一個關節點。它回答了同為中原南遷至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漢人,有的叫客家,有的叫福佬…….也明確了客家民系的族屬是漢族,而不是“土著”“族群”“方言群”。有力駁斥了“文化台獨”“客家非漢說”的謬論,徹底揭露了敵對勢力企圖分裂漢族的圖謀。

  (二)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
       位於贛中贛北的鄱陽湖地區,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魚米之鄉,成為南遷漢人重要的遷入地。然而,在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間期發生黃巢起義、金兵南侵等戰禍。再次引發大規模的移民潮。居住在贛中贛北的南遷漢人,因戰鍋再次南遷,進入距離相鄰、人口較少、社會平穩、適於安居的贛南、閩西。南遷漢人進入贛南閩西,主要通過四條路線。第一條是出鄱陽湖溯贛江而上進入贛南各縣,或中轉閩西;第二條是出鄱陽湖溯撫河、盱江進入贛南寧都、石城等縣或經過石壁通道進入閩西的寧化等縣,石壁成了贛中贛北的南遷漢人進入閩西的重要中轉站和客家早期重要播遷地之一;第三條是從今天的江西和浙江交界地帶,越仙霞嶺沿武夷山東麓南下,進入閩西地區;第四條是南遷漢人進入福建後,再沿閩江上游支流溯江而上,進入閩西。

       進入贛南、閩西的南遷漢人在人數上、經濟上、文化上占絕對優勢,因此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形成了漢族客家民系,後來大批閩西客家人播遷粵東,形成贛閩粵邊客家祖地。

       形成客家民系有四個特徵,即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有特定的地域條件,在特殊的歷史年代,有獨特的客家文化。這“四個特徵”是相輔相成的,“四個特徵”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能形成漢族客家民系。首先,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就是中原南遷漢人,是客家先民的主體,沒有客家先民就沒有客家民系,也決定了客家的族屬是漢族客家民系。其次,沒有政治較安定、資源較豐富、氣候溫和的能安居樂業的贛閩粵邊的地域條件,就沒有客家民系。第三,特殊的戰爭年代使中原漢人大批南遷,沒有因特殊的歷史年代的南遷漢人遷入贛南、閩西成為客家先民,也沒有客家民系。第四,沒有以中原漢文化為主導的南遷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也就沒有客家民系。

       瞭解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歷史,是認識漢族客家民系的第二個關節點。它回答了南遷漢人何時何地何因通過哪幾條路線進入閩粵贛邊的問題,解決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條件、時間、地點,也就回答了什麼是客家、客家是什麼人的問題。
  (三) 客家人播遷海內外。
    生活在贛閩粵邊客家祖地的客家人傳承客家精神,在新的居住地開荒墾田,發展經濟,安居樂業。特別是客家母親河汀江整治後,閩西成為客家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帶動了贛閩粵邊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加上閩西、粵東、粵東北在明清之際沒有遭遇過多的戰火,從明末清初開始,使得居住在贛閩粵邊的客家人人口猛增。清道光九年(1829年)汀州的戶數已增至256110戶,人口1546984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應州人口已達1134401人。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原本就山多地少的閩西、粵東人地矛盾的情況日益突出,有的地方還發生了“土客械鬥”。為了生存和發展,贛閩粵邊客家人陸續播遷海內外。
         客家歷史可分為兩大階段,一是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漢族客家民系在贛閩粵邊形成發展;二是明末清初始,贛閩粵邊客家人播海內外,如倒遷贛南”“填四川”“遷廣西,遷港澳臺等地區,播遷東南亞、歐洲、美洲、澳洲等地。
        瞭解客家人播遷海內外,是認識漢族客家民系的第三個關節點。它回答了客家人何時何因從贛閩粵邊播遷海內外的問題,充分表明,贛閩粵邊是全球上億客家人的客家祖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0011月(時任福建省省長)在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的致辭:“五洲客家音,四海槡梓情”。

   

二、客家精神由千年客家史凝聚造就

        在人類社會中,各種文化、各種精神多種多樣。但每一種文化,每一種精神都是由不同人所創造,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發展的。客家精神正是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聚居,再遷徏,再聚居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
   (一)客家精神是客家歷史的必然結果。
       千年動盪歲月,客家人背井離鄉,幾經輾轉,飽受磨難。在新的聚集地,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素質,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歷練出了別具一格的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是客家形成發展播遷史的必然結果。客家的形成發展播遷歷史有幾個特點:第一,長達千年的漫長遷徏,創業的艱難歷程;第二,因戰禍引發的被動、無序的遷徙,更為艱苦危難;第三,因客家民系是形成較晚的一支漢族民系,遷移之地的條件更為艱苦,環境更為惡劣;第四,由於飽受戰禍之害,備受壓迫剝削,客家人更加期盼穩定和諧的社會;第五,因動盪歲月客家人背井離鄉,因此他們更加不忘家鄉,不忘祖宗,不忘中原,不忘中原文化,並通過祖祖輩輩的言傳身教,而不斷傳承。可以說,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既是千年客家鑄就,也是客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精神的形成發展與客家歷史文化的形成發展密不可分。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經長途跋涉,入贛閩粵邊後,與當地少數民族長期融合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沿途和贛閩粵邊當地的部分文化,形成了以中原漢文化為主導的獨特的客家文化。所以,在以中原文化為主導的客家文化中的精華的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我們講客家精神離不開中華民族精神,但客家精神又有自己的特色,是與時俱進,向前發展的。是贛閩粵邊客家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要把客家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整體的一部分,又要體現客家精神特色,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客家精神,才能更好地宣傳弘揚客家精神。
  (三)客家精神有豐富的內涵。
        一個民系的精神是客家民系生存發展的基石。林開欽同志對客家精神16字的科學概括,反映了客家形成發展播遷史,體現了客家民系、客家人最根本的文化素質,是他們不斷進取、奮鬥開拓的源動力,具有豐富的內涵。
        開拓進取充分體現了南遷客家先民和代代客家人的創業精神,是客家人立足、發展和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從中原到贛中贛北,從贛中贛北到贛閩粵邊,從贛閩粵邊播遷海內外,客家人無論遷徏到哪裡,都能開拓進取,立穩腳跟,建好家園。廣東大埔客家人張弼士年少闖蕩印尼,從雜貨店夥計做起,拼搏進取,成為中國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辦人,金獎白蘭地的締造者。
       艱苦奮鬥是客家人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歷史,就是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的歷史。慢慢遷徙史,步步奮鬥路。贛閩粵邊地區,當時是被人們視為蠻荒之地、瘴鬁之鄉。中原南遷漢人來到這裡,披荊斬棘,勤耕苦種,創立家園。與當地少數民族長期融合形成客家民系,這其中,靠的就是艱苦奮鬥,不畏困難的拓荒者精神。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優良群體素質和人才輩出的基石。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根在中原,崇文重教正是秉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漂泊遷徏的漫長歷程,客家人始終執著于文化上的情感,十分重視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鼓勵讀書興教,使客家地區書院遍佈,讀書成風,人才輩出。

        愛國愛鄉是客家人不忘本的道德體現和為國為民的高貴品質。中原南遷漢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迫離開故土,幾經遷移輾轉,來到贛閩粵邊重建家園,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之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不忘中原,不忘故鄉,深知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每當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都能挺身而出,保家衛國,抛灑熱血。


  三、客家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得到昇華

        千年鑄就的客家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客家人血脈之中,養成了客家人為國為民不斷奮進的思想,孕育了諸多傑出的客家人物。歷史上的愛國詩人文天祥、愛國保台丘逢甲、清代著名畫家華嵒、揚州八怪之一黃慎都是客家人。

         但客家精神集中體現、大放異彩、得以昇華的時期,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之中。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中華民族有著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為了捍衛民族獨立和尊嚴,捍衛中華文明,從未停止過抗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有許多獻身于民族進步事業的愛國先驅,為了改變祖國的境遇和命運,前赴後繼,不懈探索。這其中也包括了兩位客家傑出人物,即領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洪秀全、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但由於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19217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才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

(一)客家精神在革命戰爭得以彰顯。
       客家先民飽受戰禍之害,深知國家富強穩定、民族團結和諧與個人幸福密不可分,一旦瞭解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一拍即合,積極參加並奉獻終身。
      歷史邁入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贛閩粵邊從千萬年來的邊緣,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閩粵邊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瑞金中央蘇區駐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古田會議會址、中央蘇區模範縣興國縣、中央蘇區模範鄉上杭縣才溪鄉等革命勝地。廣大客家熱血兒女踴躍參軍支前,投身革命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興國縣當年人口23萬人,參軍參戰的達到8萬多人。才溪鄉當時共有15000人,88%青壯年男子參加紅軍。蘇區紅軍主力主要是客家人,參加長征的紅軍共有8.6萬人,其中客家人有5萬人。許多客家人為革命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閩西有革命烈士2.36萬余人,占全省烈士的50%以上。興國縣當時23萬人口中有姓烈士2.3萬人,其中犧牲在長征途中的打1.2萬餘人。
       紅軍主力北上長征後,留在根據地的紅軍部隊繼續堅持鬥爭。贛閩粵邊客家人民積極支持配合遊擊隊,面對敵人的血腥政策和慘無人道的摧殘,不屈不撓,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紅旗不倒。在抗日戰爭爆發後,贛閩粵邊根據地遊擊隊響應黨的號召,帶著豐富的遊擊戰爭經驗參加了新四軍,走上抗日戰場。

        風雲際會,群星璀璨。在長期、激烈、複雜的革命鬥爭中,客家兒女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和傑出的英雄人物。新中國成立後授銜的客家籍共和國開國將軍就有300多人,占全國1000多位開國將帥的1/5左右。其中朱德、葉劍英、劉亞樓、楊成武、蕭華、張廷發等都是客家人,他們在革命鬥爭中表現出的強烈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成為客家人的傑出代表。

(二)客家精神在建設新中國中傳承發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大客家兒女繼續緊跟黨走,不忘初心,發揚革命精神和客家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為新中國的各項事業的建設發展,在黨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各行各業湧現出眾多客家傑出人物,作出了新的貢獻。黨和政府始終沒有忘記蘇區、老區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大力支持,老區建設鋼閩粵邊客家主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1000多萬客家農民工進行了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大遷徏。他們從山上遷到山下,從農村遷到城市,從山區遷到沿海,有的還逐漸發展到海外,帶來了客家人口分佈和結構的新變化。在新的遷徏地,繼續傳承弘揚客家精神,以客家人的勤勞和智慧,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了重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中央在全黨部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回望百年光輝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進程,讓人心情振奮,備受鼓舞。客家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組成部分,只有學習好中共黨史,才能更準確地瞭解客家史,更好地開展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只有學好客家史,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中共黨史。

        贛閩粵邊是千年客家祖地,也是中央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客家生態文化和豐富的紅色資源。千年客家祖地與百年革命老區是密不可分,相互相存的,客家地區的黨史學習教育應與學習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重在青少年,要把客家史內容納入客家地區學校的鄉土教材之中,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做到進教材、進課堂。各客家博物館(園)要根據黨史學習教育和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調整充實展板內容,特別是要增加針對青少年開展形成多樣、生動展現客家史和客家地區革命史的內容。同時與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密切配合,組織安排幹部群眾、中小學生參觀客家博物館(園)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華誕,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征途漫漫,唯有奮鬥。我們客家兒女要不斷弘揚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發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大無畏的奮鬥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客家人的新的貢獻。


(黃勇: 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福建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客家》雜誌社副社長、主編)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