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 勇
關於客家精神,長期以來在客家學界雖有過不同的表述,但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觀點不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具有共識性的、科學性、完整性的表述。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省客聯會原會長、福建客家研究院院長林開欽同志在《客家通史》中總結概括的“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16字客家精神,是第一次對客家精神的科學、系統、全面的準確概括,既符合客家形成發展播遷史的歷史史實,也符合並提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意識和行為狀態。事實證明,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是一部不斷遷徙、不斷開拓、不斷播遷的歷史,而這獨特的遷徙和創業的艱辛歷史,造就了客家精神。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播遷
瞭解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的歷史,關鍵三節點,即民系的由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發展;客家播遷海內外。少了哪一個都難以解說客家。
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宋靖康之難三大戰亂,引發中原漢人南遷的移民潮。由於三大戰禍造成移民潮的中原南遷漢人,因遷徙路線、定居地點、形成時間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漢族民系,如湘贛民系、江浙民系、福佬民系、廣府民系等等。而唐宋時期部分南遷漢人進入贛閩粵邊地區生活,與當地居民和少數民族融合形成客家民系。可以說,沒有戰爭引發的移民潮,就沒有漢族民系。所以,不僅是客家,而是所有漢族民系都是中國戰爭史、移民史的產物。
瞭解民系的由來,是認識漢族客家民系的第一個關節點。它回答了同為中原南遷至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漢人,有的叫客家,有的叫福佬…….也明確了客家民系的族屬是漢族,而不是“土著”“族群”“方言群”。有力駁斥了“文化台獨”“客家非漢說”的謬論,徹底揭露了敵對勢力企圖分裂漢族的圖謀。
進入贛南、閩西的南遷漢人在人數上、經濟上、文化上占絕對優勢,因此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形成了漢族客家民系,後來大批閩西客家人播遷粵東,形成贛閩粵邊客家祖地。
形成客家民系有四個特徵,即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有特定的地域條件,在特殊的歷史年代,有獨特的客家文化。這“四個特徵”是相輔相成的,“四個特徵”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能形成漢族客家民系。首先,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就是中原南遷漢人,是客家先民的主體,沒有客家先民就沒有客家民系,也決定了客家的族屬是漢族客家民系。其次,沒有政治較安定、資源較豐富、氣候溫和的能安居樂業的贛閩粵邊的地域條件,就沒有客家民系。第三,特殊的戰爭年代使中原漢人大批南遷,沒有因特殊的歷史年代的南遷漢人遷入贛南、閩西成為客家先民,也沒有客家民系。第四,沒有以中原漢文化為主導的南遷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也就沒有客家民系。
二、客家精神由千年客家史凝聚造就
客家精神是客家形成發展播遷史的必然結果。客家的形成發展播遷歷史有幾個特點:第一,長達千年的漫長遷徏,創業的艱難歷程;第二,因戰禍引發的被動、無序的遷徙,更為艱苦危難;第三,因客家民系是形成較晚的一支漢族民系,遷移之地的條件更為艱苦,環境更為惡劣;第四,由於飽受戰禍之害,備受壓迫剝削,客家人更加期盼穩定和諧的社會;第五,因動盪歲月客家人背井離鄉,因此他們更加不忘家鄉,不忘祖宗,不忘中原,不忘中原文化,並通過祖祖輩輩的言傳身教,而不斷傳承。可以說,“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既是千年客家鑄就,也是客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愛國愛鄉是客家人不忘本的道德體現和為國為民的高貴品質。中原南遷漢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迫離開故土,幾經遷移輾轉,來到贛閩粵邊重建家園,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之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不忘中原,不忘故鄉,深知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每當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都能挺身而出,保家衛國,抛灑熱血。
千年鑄就的客家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客家人血脈之中,養成了客家人為國為民不斷奮進的思想,孕育了諸多傑出的客家人物。歷史上的愛國詩人文天祥、愛國保台丘逢甲、清代著名畫家華嵒、揚州八怪之一黃慎都是客家人。
但客家精神集中體現、大放異彩、得以昇華的時期,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之中。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中華民族有著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為了捍衛民族獨立和尊嚴,捍衛中華文明,從未停止過抗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有許多獻身于民族進步事業的愛國先驅,為了改變祖國的境遇和命運,前赴後繼,不懈探索。這其中也包括了兩位客家傑出人物,即領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洪秀全、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但由於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才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
風雲際會,群星璀璨。在長期、激烈、複雜的革命鬥爭中,客家兒女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和傑出的英雄人物。新中國成立後授銜的客家籍共和國開國將軍就有300多人,占全國1000多位開國將帥的1/5左右。其中朱德、葉劍英、劉亞樓、楊成武、蕭華、張廷發等都是客家人,他們在革命鬥爭中表現出的強烈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成為客家人的傑出代表。
(二)客家精神在建設新中國中傳承發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大客家兒女繼續緊跟黨走,不忘初心,發揚革命精神和客家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為新中國的各項事業的建設發展,在黨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各行各業湧現出眾多客家傑出人物,作出了新的貢獻。黨和政府始終沒有忘記蘇區、老區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大力支持,老區建設鋼閩粵邊客家主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1000多萬客家農民工進行了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大遷徏。他們從山上遷到山下,從農村遷到城市,從山區遷到沿海,有的還逐漸發展到海外,帶來了客家人口分佈和結構的新變化。在新的遷徏地,繼續傳承弘揚客家精神,以客家人的勤勞和智慧,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了重大貢獻。
贛閩粵邊是千年客家祖地,也是中央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客家生態文化和豐富的紅色資源。千年客家祖地與百年革命老區是密不可分,相互相存的,客家地區的黨史學習教育應與學習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重在青少年,要把客家史內容納入客家地區學校的鄉土教材之中,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做到進教材、進課堂。各客家博物館(園)要根據黨史學習教育和宣傳客家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調整充實展板內容,特別是要增加針對青少年開展形成多樣、生動展現客家史和客家地區革命史的內容。同時與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密切配合,組織安排幹部群眾、中小學生參觀客家博物館(園)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華誕,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征途漫漫,唯有奮鬥”。我們客家兒女要不斷弘揚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發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大無畏的奮鬥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客家人的新的貢獻。
(黃勇: 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福建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客家》雜誌社副社長、主編)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