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會資訊 >> 商會活動商會活動

客家建築與風水文化

 圍龍屋被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其建築文化蘊涵深厚的中華風水觀。建房(陽宅)或修墓(陰宅)和民居風水觀念等方麵都可以解讀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學性,諸如選址、建築朝向、高度升降等。風水文化進駐客家建築的過程實質是客家民係基於山地環境的感應對傳統風水文化的地方性應用,是幫助人們合理選造屋場,實現風水宜人,協調共生的良好願望。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曆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隻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圓樓、方樓、堂屋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風水學是科學與迷信並存,複雜而神秘的一種文化。自古以來,人們無論是建房(陽宅)或修墓(陰宅)和民居風水觀念等方麵都喜歡尋求一塊“風水寶地。”風水論是幫助人們合理選造屋場,實現風水宜人,協調共生” 的良好願望。

客家住宅的風水表現

1,客家圍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體群建築與圍牆之間的露天部分呈半圓形,稱為"花台"或是“化胎”。其從後向前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種植花木或以碎石、鵝卵石鋪砌,而不用石塊或三合土鋪平,寓意龍氣閉塞,是全屋的風水寶地。圍屋後種植林木圍拱,名“伸手”也稱“龍林”。這些林木隻許栽培,不許砍伐,以藏風得水。客家先輩認為林木興則宅必發旺,林木敗則宅必衰落。圍屋布局有住房、畜舍、農具間、廁所的設置,主次分明,清汙隔離。圍屋前低後高,有利於通風、采光和排水。圍屋大門前有供晾曬、活動的禾坪,以及照壁、池塘等。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突出中軸堂屋,蔚為壯觀。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2,客家堂屋也稱“五鳳樓”,有些坐東向西,由外青磚、內泥磚砌築,是“金包銀”的風水意涵。其基本結構是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兩側加橫屋,有些左橫屋的長、高、房間都高於或大於右橫屋,這樣是從風水角度為右為陰、左為陽,顯示左重右輕,益陽正氣。如梅州大埔湖寮藍氏衣德堂。後麵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池塘有“水為財”和完善屋基地陰陽、配偶、山影門庭的潛在意識的風水意義。

3,客家圓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是八卦圖案,符合客家風水學說,圓樓無角可辟邪。

客家修陰宅的風水表現

1,客家住地的橋頭、村口、路口、水口等處,都設立約1立方米的小廟,稱“公王廟”或“土地伯公”。廟內有的隻是一塊石碑或是木碑,或是一張紅紙,或一塊石頭,稱為“伯公神位”。有些住宅內還設有“伯公”神位。“公王”或“伯公”都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還有一些管轄範圍較廣的“公王”又稱“社官”。從事生產及其他活動之前,必須進行拜祭。

2,客家人相信祖宗和神龍是子孫禍福的主宰,祖屋神翕下必設常年供奉的龍神位。在大多數客家地區一般會找一塊風水寶地,請工匠修築祖先的墳墓。其造型大致像一座微型的圍龍屋,叫做圍龍墓。修築圍龍墓是為子孫的富旺著想。有些會出現狀元墓之說。

 天人合一的居住環境風水論盛行於世。傳統的民居建築不可能拋開風水觀念而談,所以客家民居風水觀念的也不能忽視。

看地脈,又叫“覓龍”

“龍”就是山脈的行止起伏。來龍要山勢奔馳遠赴,而山之人首處要山碧水環,左右盤旋以形成曲折的入口,這樣才是好龍。山體是支撐房屋的骨架,也是人們生活資源的天然場所。客家土樓總是傍山而建,同時很講究地勢。

觀“水口”,這比覓龍更為重要。

宅前挖塘蓄水,據風水解釋為“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開挖水塘也很有講究:江河近繞處不能挖塘;水塘不能上小下大,如漏鬥狀;不能小塘連串如鎖鏈狀。宅前也不能開方形塘—“血盆照鏡,凶”。池塘離住宅要有35米以上,否則招災。

不建圍龍屋的“堂字屋”屋後必須建短圍槍,以防外人動土而傷了本屋的“龍脈”。堂字屋和圍龍屋後,都要適當植樹綠化以保護“龍脈”。

4,負陰抱陽:坐向與風水

地基確定之後,就要確定樓的向置。經常由風水師拿著羅盤格定準確方式,確定大門的精確方向。樓空間的配置以風水的吉凶宜忌綜合表達,如講究最嚴的中堂萬廳空間的配置。

5,九曲縈回:排水與風水

   客家樓的排水稱出水。按風水理論“不直橫出,而是曲折彎轉而出”(直出“水破天心”的風水論)水屬於陰,為陽氣賴與生化之母;水又屬於財,乃富蔗之征,所以用曲緩方式聚水,寓意正氣財壽而不散。天井的設計與吐納陰陽之氣的總脈口有關。這關係到財祿之所,生命之樞機,所以天井要保持潔淨,屋水徹底排幹。

6,收納交泰:門戶與風水

   門窗的設計很講究風水。風水上把門當作接收分配天地陰陽之氣的關口。所以門的設計是根據氣的收納交泰運行理論而進行的,是凶是吉取決於陰陽二氣。大門也是接受外氣之口,設計一個較好的大門,屬於避煞或求吉的補救手段。

風水術對客家人的影響

因為風水術這種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它的承傳性。唐宋以來,風水術更是日益興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視選擇陽宅和陰宅。

客家先民遷入粵閩贛三角區之前,這裏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的後人--佘瑤族少數民族,他們崇信的是“巫文化”。在他們與北來的中原漢民發生融合時,也勢必把“巫文化”的因子摻入客家文化中。這種“巫文化”跟風水術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所以明清時期的風水術,受著宋明理學和客家地區“巫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並披上了濃厚的迷信的色彩。客家地區的風水術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它積澱著客家人的傳統素質,成為客家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具有它的承傳性和頑固性,這就是風水在客家地區興盛的主要原因。

從中原萬裏迢迢南遷的客家先民對“風水論”情有獨鍾,並且有著某深刻的曆史根源。“風水論”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完善。“崇天”:居所內專設香火壇位,逢年過節、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祖最勒:助香火將人的心願帶上“滅”與天祖相通,空是群眾迷信者的心理因素。“尚地”:“遍投土地伯公",保佑飯長五穀雜糧,豐衣足食焚想成真。總之,“風水論”初哀者是幫助人們合理選造屋場,實現“風水宜人,協調共生”倒良好願望。

舊時客家地區的人們,迷信鬼神信風水。城鄉村各地普通建神廟,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廟比學堂還多,鄉村裏到處都有什麼公王、沙官、井頭伯公、樹頭伯公等。信奉風水術的人越來越多,每逢婚喪喜事,大小建築,都要請風先生勘察地利,擇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長盛不衰。客家地區的人們,常為了求一個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長期供養堪輿師,以豐美酒食招待。這為先生招搖撞騙創造了適宜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一些不懂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的風先生,靠背誦幾句“地理口訣”欺騙那些真誠地希望得到適宜修養生息之地的人們,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伴隨客家民係在閩粵贛邊區整體成型,明清時期風水術在客家地區很盛行。

客家先民們遠離了中原戰火,來到地處僻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橫行,鱷魚肆虐,瘴氣熏人,蟲蛇出沒的閩粵贛山區生活。要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生存和發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精神外,還得有一些適應環境的辦法,其中定居下來就是一個首要問題。可是閩粵贛山區地形複雜,溪河遍布,且多蛇獸侵襲,選擇一塊好的地方來建房安家,顯然比中原平地複雜得多。因為風水術中的陽宅理論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築選址的方位布局與周圍環境大自然的協調統一,以保證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謂“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當時風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人,他們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學知識,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針、善於觀察地貌、水質優劣。因而在當時風水術在客家先民們的定居生活和以後開發山區的鬥爭中起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訖求平安,福蔭後代的潛移意識之下,北方的風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區生根、發芽、結果。這也是中原文化為主體向南擴散的必然結果。

如梅縣鬆口銅琶村有一座名揚中外的圍龍屋世德堂,背傍龍山,麵依鬆源河,被當地認為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字地。   “世德堂建於明朝末年,是梅州著名的圍龍屋。傳說當年李直簡建造此屋時,特請來江西有名的風先生前來勘探,此屋的風水稱為回龍顧子。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裏,李直簡的後裔人才輩山。 我們在考察世德堂時發現此屋依 山旁水,交通便利,選址布局都符合風水 術中陽宅理論的要求。此屋是殿堂式的結 構,屋內采光、通風、園林綠化的配置和現 代入的環境美學的理論吻合。此屋還有豐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明朝末年農民起義, 清兵入關,北京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 李直簡的叔父李二何,帶著年方16歲的皇 太子朱慈糧,從京城逃難到鬆口,曾住在 世德堂。李直簡的後裔居住在近河靠山, 水陸交通發達的鬆口盆地。李家不但有千 畝良田作公嚐田供子孫輪耕,還經營鹽業、瓷器、木材生意。舊時的鬆門水運發 達商賈雲集,有鬆口不認州之說。鬆口 港是廣東省內陸河的第二大港口。李家的 商船,順水運瓷器、磚瓦、木材、山區的土 特等到潮仙地區,逆水時運載鹽和晦產品 等亡鬆口。因為李氏後裔們的生活有保 障,還注重教育,所以李直簡的後裔文人多,當官的多,成了鬆口地區的望族。

從這個實例可以說明。李氏家族因為有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取得了地利,又重視 教育,所以李氏家族能夠長盛不衰的原 因。總之,風水論初衷者是幫助人們合 理選造屋場,實現風水宜人,協調共生” 的良好願望。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