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信報
「再工業化」近年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焦點所在,各界積極探討如何從基建配套、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等各方面入手,通過創新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生產工序等,在本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推動企業轉型,逐步升級至「工業4.0」。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將香港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積極發展創科政策,不但為香港創科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更是推進再工業化的催化劑。
事實上,香港創新科技實力豐厚,過去數年,香港初創企業數目持續上升。根據投資推廣署調查,2021年,本地初創企業較2020年增加12%至3755間,再創新高。香港同時是世界級學府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實力強大。
如何進一步善用香港這片創科優良土壤,幫助製造業界成功向高增值方向轉型,引入科研成果以推動更多高增值和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工序和生產線,需要更長遠發展計劃及投放。
把科研成果「落地」
再工業化的重點之一在於如何把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成商業上可行、具競爭力,兼可持續的業務方案。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定下短期至長期的明確目標,以及詳細考慮各界可如何配合。
「落地」的過程特別需要資金的投入,而科研向來都是投資額大、回報期長。當局近年有不少資助計劃,支持創科發展及科研等,私人創投及私募於香港的發展日趨成熟,而銀行業界亦積極配合,為未有穩定盈利的成長型公司提供融資支持。然而,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現時各方面的資金投放,是否足以配合再工業化的整體發展,或現行科研資助計劃的設計或準則,有否充分考慮科研成果「落地」的需要,也是值得大家探討的課題。
從區域發展角度,「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再工業化帶來新契機。大灣區城市在製造業供應鏈、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物流和消費市場等領域有續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預測,至 2030年,大灣區經濟規模將增長到4.6萬億美元。
善用大灣區完備產業鏈
香港企業在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市場應用的過程,可善用大灣區完備的製造產業鏈、具有競爭力的成本和龐大的消費市場,建立從基礎科研、產業、融資到市場的創新生態鏈。可以想像一下,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後在香港獲取資金,隨後在東莞等珠三角城市進行量化生產,再通過廣州貿易中心及交通樞紐的優勢,把產品引進至內地龐大市場銷售,或通過香港豐富的營商經驗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為配合大灣區企業實現區域性發展,銀行業亦需要提供助力。近年,香港金融業大力增加對新經濟公司和初創企業的支持,從開戶、資金管理、營運、以至融資,全面配合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以滙豐為例,我們自2019年6月起,透過「大灣區+」科技信貸基金,為已具可行業務模式及營運現金流,並處於盈利前期的新一代企業,提供優先債務融資以配合其業務發展。連同其他計劃,匯豐已先後為大灣區新經濟領域下的公司預留超過18億美元的信貸額度。
當「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朝愈廣愈深的方向發展,將有利營造更蓬勃的創科生態圈、更完備的創科產業鏈,加速建設香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隨着創科產業逐漸興起,香港的再工業化進程亦迎來了新的篇章。未來如果希望藉再工業化推動香港經濟長遠增長,各界就必須從多方面研究資源配置、加強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大灣區機遇等,以更快取得成效,為香港創造更多可能性。
作者為匯豐工商金融總煙理兼香港及澳門主管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