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伯農
去年5月和今年1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重複説全球經濟「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風險在增加。2016 年英國脫歐、2018 年中美貿易戰爆發、2020年起新冠病毒大流行,和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正加劇幹擾了全球金融、貿易、投資、糧食和能源的自由流動。全球供應鏈正受到史無前例來自不同國家政府的限制阻隔性壓力。
另外,中美科技脫鈎所導致的「再搬回岸」 (reshoring)、「搬上岸」(onshoring)和「搬近岸」 (near-shoring) 也使企業們爭相把投資風險和損失轉嫁給其他人和消費者,導致通貨膨脹和滯脹等問題。格奧爾基耶娃於是研判全球正朝著「地緣經濟碎片化」(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的危險斜坡滑下去,並警告將造成今年全球經濟收縮7%GDP的可能。本文分析勾勒「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的一些面向。
全球貧富污染差距拉闊
首先是全球貧富差距持續拉闊,使貧富國之間污染量差距也在拉闊。羅馬尼亞退休將軍Corneliu Pivariu觀察到在2022年內,全球股票市場貶值了差不多20%,損失共30萬億美元,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他對今年的全球經濟並不樂觀。
主要原因是全球貧富差距正在拉闊。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數據,2019年12月至 2021年 間,注入全球經濟的額外42 萬億美元資金之中,有 26 萬億美元 (62%) 落入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手上,餘下的16 萬億美元 (37%)則屬於餘下的99%人口。由 1995 年至今,全世界最富有人口的財富每年增加6%至 9%,是世界平均經濟增長的2倍。根據2022年11月樂施會的研究,一名億萬富翁每年所產生的污染量,是世界最貧窮90%人口內一個體的污染量的100 萬倍。
除了突顯「球南地區」(Global South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和「球北地區」(Global North : 西方及已發展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之外,也突顯球北地區所造成的全球生態污染和氣候變化壓力比球南地區所造成的嚴重。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球南國家設法謀求組成不同地區性地緣政經集團去對沖或掙脫來自球北的枷鎖,才可真正脫貧和保護環境。此為地緣經濟碎片化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超過30國被制裁 去美元化
第二是「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趨勢。去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的中東領袖在沙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會面,商討如何加強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從海灣國家輸入原油和天然氣。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入口國。2017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原油入口國。其中半石油源自阿拉伯半島,而沙地阿拉伯出產的超過25%石油輸出到中國。
去年12月,中沙兩國簽訂共值300 億美元的商業協議。此行是習近平自去年9月出訪中亞舉行的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之後的第二次外訪。跟中亞之行一樣,習近平也推動中東國家透過以人民幣結算的『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所』(Shanghai Petrol and Gas Exchange) 進行石油天然氣交易。雖然中國和海灣國家沒有聯合聲明會以人民幣結算交易,但有分析指今次會議已將人民幣國際化再推前一步。
中沙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説法使美國政府關注。過去50 年,美國一直依靠沙地阿拉伯去使美元霸權穩定。1971年,美國決定將美元與黃金脫鈎,轉向鼓勵全球各國央行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購入美元資產。1973年全球油價大幅上漲時,美國決定正式將沙地的石油盈利收益與美元掛鈎。1974 年,尼克遜政府向沙地建議以美元大量購買沙地石油,來換取沙地用美元收益去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美國國債、武器和投資到美國銀行。沙地石油與美元自此掛鈎,促成往後50年構成美元全球霸權的「石油美元」(petrodollar) 規則為本世界貿易投資秩序的政經基礎。美元作為全球各國政府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自此得到確立。若果「石油美元」這根基被動搖,美元主導的全球貿易投資系統便會崩解。但過去20 年,「石油美元」已被兩件事削弱。
首先,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突顯西方銀行體系並非如大家想像般的穩定。該危機引發發展中國家另覓貿易投資蹊徑。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成立「金磚國家」(BRICS)組織,標誌著球南國家欲尋求另類金融系統的共識,包括實驗「金磚國家支付系統」(BRICS payment system)。
第二件事是美國政府不斷將美元武器化,已使超過30個國家被制裁。這批國家(如伊朗和委內瑞拉)一直尋求於美元主導的金融系統之外進行商貿。當美國於 2014 年制裁俄國和於 2018 年發動對中國貿易戰之時,中俄和其他被美國制裁的國家便加快以非美元貨幣進行國際貿易。
例如,2014年普京提出將石油貿易「去美元化」的想法後,莫斯科便開始實行減持美元及增持黃金和其他國家貨幣政策。2015年,中俄貿易量的90%使用美元交易。但到2020 年,只有 50%以美元結算。
去年西方凍結俄國央行儲備的制裁做法被視為向俄國發動金融戰,也向世界發出了央行儲備貨幣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警號。球南國家便不能過度依賴美元和西方金融體系。
2022 年,IMF觀察到美元霸權弱化現象。1999年至 2021 年間,全球央行所持的美元量由71%下降至59%。反映各國央行儲備決策者一直在分散投資,增持人民幣(佔美元持有量跌幅的25%)和非傳統儲備貨幣(包括澳元、加拿大元、紐西蘭元、新加 坡元、丹麥克朗、挪威克朗、瑞典克朗、瑞士法郎和韓圜)。
另類支付系統冒起去西方化
第三個面向是另類支付系統冒起和區域劃分。隨著有國家被西方從美元主導的「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網絡中剔除 ,2014年俄國便成立「金融資訊傳輸系統」(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assages -SPFS),吸引了來自中亞、中國、印度和伊朗等的亞洲用戶。 2015年,中國央行人民銀行成立「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 CIPS),也吸引了其他國家央行使用。
中俄也積極推動與其另類支付系統有關的金融科技和央行數碼貨幣,包括Alipay、WeChat Pay和數字人民幣 (e-CNY)。今年1月,巴西政府宣佈與鄰國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成立新的區域數字貨幣,以強化已在拉丁美洲使用的「當地貨幣支付系統」 (Local Currency Payment System)。另類支付系統冒起也標誌著全球金融系統的區域性再劃分,正在催化全球地緣經濟碎片化。
第四面向是「去西方化」(de-westernization)。時至今日,美元仍是全球主要貨幣,佔官方外滙儲備量的60%。受制於國內資本控制和外滙控制等因素,人民幣不能取代美元的霸權地位。但全球貧富差距持續拉闊有削弱美元霸權,已催化其他國家貨幣和數碼貨幣流通、另類支付系統冒起和區域性金融系統的形成 。「地緣經濟碎片化」是指美元全球霸權的弱化,交疊著正在球南地區形成的經貿投資金融「地緣經濟區域化」(ge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所表達的「去西方化」趨勢。
作者: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來源:信報)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