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會資訊 >> 商會動態商會動態

客家黃酒的來曆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黃酒。可以說,喝過客家黃酒的人,不一定是客家人,但沒喝過客家黃酒的人就不敢說自己是客家人。

 客家黃酒,千家萬戶客家人的年夜酒。過年了,那是一種最好用大瓷碗來喝的酒,大碗裏盛滿了一碗的金黃,盛滿了一年的豐收,盛滿了一家的團圓,盛滿了新年的祝福……席間,一家人圍坐在八仙桌,一人一大碗,邊喝邊斟,邊斟邊喝,瓷碗的碰擊聲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對於客家人來說,沒有客家黃酒,就不算過年!

 

  客家黃酒,一代代客家人的母親酒。南遷的客家人,為了適應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和環境,探索出了獨特的食補菜譜。母親懷孕了,吃的補品是黃酒煮雞蛋。母親生下兒女,吃的第一道菜便是用客家黃酒做的“薑酒雞”。月子裏的母親,那個沒有喝掉幾大壇幾大罐?客家黃酒,變成了母親的乳汁,哺育著一代代客家兒女……客家黃酒,使產後的母親們舒筋活血、驅濕散淤、養顏健身、恢複元氣……客家婦女常年在山區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都能保持健壯的體魄、俊俏的容顏,客家黃酒,功不可沒!喝著客家黃酒,不由得使人想到頭頂雨笠、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甩著牛鞭、扶著犁耙的客家婦女……

 

  客家源黃酒,一億多客家人的家酒、宴酒。客家人家家戶戶會釀酒。而釀酒一般由家裏的女主人承擔。釀製黃酒水平的高低,還是衡量一個客家婦女能幹、聰明與否的標準呢!

 

  飲黃酒,在客家人的飲食中是很普遍的習慣,年長的會飲,年小的也不限製。有的客家人在盛夏時還有以酒代茶的,這個叫“既解渴又有補”。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擺席宴客,叫“做酒”、“請酒”, 什麼“完婚酒”、“滿月酒”、“轎下酒”、“生日酒”、“升學酒”,都少不了客家黃酒,真是無黃酒不成席 !另外,客家黃酒還是“祭奠酒”、“敬神酒”,拜祭祖宗,也少不了給先人敬上三杯。

 

  客家源黃酒,客家人親友間往來的禮品酒。鄰裏親友之間, 送一壺黃酒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了,而在一些重要的場合,黃酒還擔當“重禮”。在婚禮中,黃酒是女方回贈男方的重要禮品之一。女方將黃酒和其它禮品裝在一起,用扁擔挑送,俗稱“送酒擔”。客家人家裏如生了小孩,婆家必備公雞一隻,黃酒一壺,另加鞭炮一掛,送往女方娘家報喜,俗稱“報薑酒”。給異國它鄉的親人最好的禮品,便是捎去一小壇客家黃酒……

 

  客家源黃酒,養育著一億多客家人的營養酒、保健酒。中國的客家黃酒與法國的葡萄酒、德國的啤酒並稱世界三大古老酒種。客家黃酒具有低酒度、高營養等特點,符合世界酒類的消費趨勢。從營養學分析,客家黃酒中含有21種氨基酸,尤其是含有八種人體本身不能合成、隻能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且含量高達每升2550毫克,相當於啤酒的11倍,葡萄酒的12倍。

 

  選營養,選客家黃酒,選健康,還是選客家黃酒!家家釀黃酒,人人喝黃酒。客家黃酒,養育著一億多客家人的傳統美酒,和圍龍屋、大襟衫、客家話、客家菜、客家山歌,並稱客家文化的六大遺產。

 

  我們是客家人,我們是喝著客家黃酒長大的客家人。我們喜歡客家黃酒!我們讚美客家黃酒!

 

客家鄉村地名的命名方式

地名是文化化石,道盡了一個地方與人、事、物三者的關係,濃縮了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客家鄉村地名曆經漫長歲月的積澱,顯現了一方水土的人文特征。分析品味客家鄉村的地名,可從中領略風土人情,對了解客家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以地形地貌特征取名。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裏,地名也喜歡用與山有關的如“嶺”、“坑”、“窩”、“坳”、“壩”、“崗”、“坪”、“岌”等。如樟坑、白嶺、坳背、橫崗、竹子壩、官廳窩、棉田岌、大坪、赤岌崗等。

    以“溪”、“河”、“湖”;“洋”、“塘”等與水有關的字取名。如湍溪、清河、熱水等。客家人喜歡擇水而居,溪、河給了他們繁衍生息的不盡源泉,因此以溪河命名的村落也較多。此外帶湖、洋字的地名有羅湖、湖洋、坪湖和明洋、藍塘等。需說明的是,客家人眼中的湖、洋不同於江河湖泊及汪洋大海,這些帶“水”的村落也大多無湖無洋。

    鄉村地名以“上、中、下”和“東、西、南、北”等方位命名的多。以平遠縣為例,12個鎮幾乎都有以方位命名的村,29個以方位命名的村占全縣136個村的五分之一多。以“上”、“中”、“下”命名的有上舉、中行、排下等;以“東、西、南、北”命名的有東片、程西、南台和程北等。其它市縣的如上八鄉、寧中、下壩、徑南、河東、北鬥、西河等。這樣的地名體現了簡便、易分、好記的特點,因此以方位來作為地名自然為數不少。

    以當地同姓人口居多的姓氏取名。這是客家人各地通俗的做法,因此留傳下來以姓氏為鄉村名字的不計其數,如藍屋、陳屋、李屋、劉屋等。

    取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作為地名。如平遠程北、程西村就是為紀念客家先賢、廣東古八賢之一的程歎所命名。又如中行鎮有個黃打鳥的地方,據說有個頗懂人性的信鴿經常在當地上空飛過,一次卻被人誤為其它鳥打了下來,為紀念這個信鴿,有人幹脆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枉打鳥”,後被人改稱為“黃打鳥”。

    民以食為天,田地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客家人對田地尤其鍾情,連取地名也不忘田和地,以此命名的有:長田、郭田、樟田、儒地、下黃地、黃田、金田等。

    帶“佘”字的地名反映了客家與佘族的關係。如佘溪、黃佘、良佘、佘腦、梅佘、留佘、周佘、上佘、甜佘、荷佘等。早在公元7世紀,佘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辟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梅州市地處三省交界處,曾是佘族的聚居地。雖然經過漢佘民族的融合,整個梅州市的佘族居民現僅有數百人,但帶“佘”字的地名仍然遺存眾多。

    更有趣的是客家人凡事講求吉祥、喜慶的心態,在取地名時同樣一覽無餘,五彩繽紛的地名涉及吉祥、喜慶含義的不在少數:如五福(五福臨門)、長安(長治久安)、升平(歌舞升平)及六吉、廣福、福興、龍田、隆文、豐良、豐光、長慶、正和、安仁、加豐等。這些地名體現了客家人對追求安居樂業、平安如意、吉祥富貴生活的美好向往,構成客家鄉村地名的又一顯著特色,確有“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的韻味。另外還有眾多鄉村是以數字命名的,像二架筆、三角、泗水、五福、六吉、七娘山、八尺、九龍等,非常豐富。

 

客家婦女坐月子吃雞子酒習俗

粵東客家婦女生孩子後,要守在房內調養,直到滿月後(一般為30天)才出房門,叫“坐月子”。坐月子期間,產婦享受最優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飲食、充分的休息,成為全家人都圍著團團轉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間,一般每天三正餐三點心。所吃的東西,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比較講究,一要富有營養利於補身子的,利於增加奶汁;二要選擇“溫、熱、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不吃青菜,吃幹菜。產婦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雞子酒(含薑、雞、酒)。薑要老薑,多用於煮雞、煮蛋。梅縣人煮雞用油鍋將薑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產後的當天就要吃雞子酒,最好是一隻能祛風驅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雞(叫“雄雞”),此後一般食閹雞,若有未生蛋的小雞更好。客家婦女坐月子期間,一般要吃十來隻至三十隻雞、十多斤老薑和三十斤以上的糯米酒。

 

    坐月子期間,產婦除料理嬰兒之外,不做其它家務勞動。還要經常用某種樹葉(如龍眼樹葉、楓樹葉、拔子樹葉等)或樹根熬過的水洗澡,這是為了消毒和祛風。

 

    客家婦女如此重視坐月子,一是“傳宗接代”,二是因為婦女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在舊時農村婦女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必須保證她們過好坐月子關,不要削弱體質,更不要留下病根。正因如此,在客家農村,許多七八十歲的婦女,腰板硬朗,手腳靈便,依然可以從事主要農村勞動。

客家諺語拾趣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是客家祖輩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和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客家諺語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而且反映的道理非常深刻,讀來讓人獲益匪淺。

 

    客家諺語內容極為豐富,有世態哲理性的概括、有民情風俗詩意般的描繪、有天時氣象規律性的觀察記錄,也有生產實踐科學性的總結。具體來說,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麵的經驗、教訓和反映客家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態度、道德觀念的生活諺語,包括修養、倫理、婚戀、交際、養生、保健和衣食住行等。如“家有一個老,當過一把鎖”、“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若怕老了難,子女心臼愛有緣”、“要同別人比工作,莫和別人比衣著”、“寒就寒在風,窮就窮在債”、“夫妻和睦做有家,夫妻不和鬼打架”等。二、是反映風土人情、社會風氣和世態炎涼等的社會諺語。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人情大過債,鍋頭拿去賣”、“人無人緣人欺死,菜無菜園雞啄死”、“煮飯要放米,說話要講理”、“牛無力拖橫耙,人無理講蠻話”、“易管千軍萬馬,難管廚房灶下”等。三、是以總結生產經驗為主的生產諺語,包括氣象、天文地理、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和手工作業等內容。如“未雨先來風,有雨也唔凶”、“早季莫蒔隔夜秧,番子莫蒔隔日田”、“冬季挖禾頭,旱季除蟲不用愁”、“豬尾長過膝,枉吃主人汁”、“山上多種樹,等於修水庫”、“正月不種瓜,四月難當家”等。四、是客家人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以調侃、嘲諷、開玩笑等內容為主的諺語,如“鼻公發瘡疤不得”、“放牛有嬲,放馬有騎,放羊跌爛膝頭皮,掌雞掌鴨喂狐狸”、“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等。

 

    我們也應當看到,客家諺語雖源遠流長,且絕大多數是科學健康、積極向上和有說服力及感染力的,但在悠久的流傳過程中,難免會沾上一些封建迷信、消極落後或錯誤認識、有謬誤觀念因素的諺語,如“朝裏無人莫望官,廚裏無人莫亂鑽”、“供人無人情,喂狗識主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打地洞”等,對這類客家諺語我們須嚴加鑒別,批判地繼承,對一些確實不夠健康甚至歪曲事實的諺語則應摒棄。 

 

特定的曆史條件和惡劣的山區環境以及沉重的封建枷鎖,使客家婦女成為迵異於漢民族各係的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她們憑借一雙“天足”, 從唐宋到明清,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贛南閩西到粵北嶺東,從黃沙古道到山路田埂,無處不是她們艱辛的腳印。她們用涓滴的乳汁哺育著這個多難的民係,她們用勤勞,樸實和智慧延續著千年不衰的客家文明。

 

    客家女是山區生產生活的主角。山區土地貧瘠,山多田少,農獲不足於養家計。所以男人成家後多出外謀生,自古有男匠女耕的習俗,女人在家“輋頭嶺尾”( 耕種田地),“ 家頭教尾”( 教兒育女),“ 灶頭鍋尾”( 起居飲食), “針頭線尾”( 縫補衣服),侍奉翁姑等等無所不事。到了農閑時節為幫補家用往往成群結伴上山幫人割草燒石灰換錢,或做“挑腳伕”。 清朝嘉慶年關,興寧有條“鹽鋪街” 興盛時挑腳伕有3000餘人,當中大多是婦女。如陳其藻詩雲:“畢竟勤儉方是計,鹵粗莫笑種軬人” 便是其中風情的寫照。 每到鄉村田間隨處可見到身背小孩,頭戴涼帽,手扶犂耙,赤足在田中勞作的客家婦女。她們雖然勞作艱辛,卻又樂觀自得,黃遵憲在《山歌》載:“崗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返,歌聲不絕。”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客家人艱辛的遷徙曆程,致使客家女自古就少有纏足的習慣,她們素麵朝天大足行路,身健體壯。清朝中晚期以兩廣客家人為主體發起的“太平天國” 運動,隊伍當中便湧現了大批象洪宣嬌,胡大妺等等“勇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伏” 的巾幗英豪。

 

    客家女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客家山區自古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指腹為婚” ,“盲婚啞嫁” 等陋習。以及“從一而終” 的清規。出於對包辦婚姻的怨恨,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及無以為報的愧疚,對夫家種種未知的恐懼,擔憂,對兄弟姐妹的離別之情,對悲慘命運的無奈,無助,出嫁之日都有“哭嫁” 的習俗,哀怨淒切的山歌,字字帶血,句句斷腸,如“捱阿娘啊捱阿娘,平時阿女唔聽話啊!亞娘以後莫記掛,阿娘教女句句真啊!阿女日日想親娘!阿弟阿妺長成人啊!爺娘你要放寬心,阿女常會轉屋下啊!常把阿娘寄在心”。路人聽了側目,石頭聽了流淚,送嫁的隊伍往往跟著哭成一片,艱難成行。此外,東江流域和梅江地區很多男子從小被帶到南洋海外謀生,家中操辦婚亊隻能用公雞代夫與新娘拜堂。男人發達的則另成家室,偶爾寄回些小家用,而絕大多數則飄零異國,客死他鄉,留下家鄉的“結發之妻” 苦苦守望,終生無緣相見,至死時手裏還揣著丈夫寄回的半張殘照。

 

    客家女是動亂社會的弱小者。山區自古匪多賊多,社會動蕩。女兒出嫁時做娘的總會鄭重地將一紅布包交給女兒,裏麵包著一根平時紮頭發用的銀簮,再三叮囑,遇流寇土匪可用來自衛甚至自盡以免遭欺淩,遇頭風腦熱可以和雞蛋包在一起加熱後拭身,效果甚佳,遇蛇蟲咬傷可用來刺破傷口擠出毒血,遇夫妻房事丈夫出現“脫陽症” 時可用來紮刺尾椎處,使其轉危為安。

 

    客家女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受害者。清明或重陽祭拜祖宗時,婦女都不能在場,隻有在廚下準備飯菜酒肉的份。吃飯時也不能與男子同桌就餐,隻能等別人吃飽喝足,然後在廚下默默吃剩下的飯萊。祭事完畢分享祭肉時,隻按男丁人頭分攤,沒有男丁的人家縱有再多的女兒也休想分到丁點祭肉,甚至還要忍受冷嘲熱諷。分家分產同樣如此。因此,致使納妾和休妻現象非常普遍。種種的磨難與不公,很多父母寧願在女兒剛出生時,便將其溺死也不願養大成人令其受苦受難,受人冷眼。這種陋習在民國以前山區相當普遍。

 

     如果說客家女也有最高禮遇的時候則莫過於“坐月子”時能喝到自已親手用糯米釀製的客家娘酒。娘酒加薑用來煮雞肉可以強身健體,散瘀活血,駐容催乳等功效,煮酒下薑時,如生男孩則切成絲狀,若是生女則切成塊狀。禮遇的厚薄自然也與生男生女有別。但這必竟是對客家女最高的獎賞。所以客家婦女無論貧富,釀酒技術精益求精,這是唯一厚待自已的機會和特權。客家娘酒也因此成了客家人的美味佳釀。

 

    “娶妻當娶客家女,嫁人莫貪金山郎”。 曾在客家山區長年生活的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在其《中國的客家》中描述:“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中最值讚歎的一群”。 時光流轉,如今客家女的地位今非昔比,她們走出山道,走出田野,走進工廠與男人們一起共譜客家曆史斬新的華章。

上一篇: 客家端午 端午節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