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會資訊 >> 商會動態商會動態

客家名鎮——洛帶

洛帶鎮,素有東山重鎮之稱。明末清初時期的移民運動和湖廣填四川的曆史使這些來自於異鄉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帶生了根。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在洛帶鎮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

 

簡介

 

  

洛帶鎮

 

洛帶鎮位於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的出名是近年來的事,他的吸引人處是生活在這裏的客家人以及濃鬱的客家風情。

洛帶鎮俗名鎮子場,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位於成都東郊龍泉驛區的淺丘地帶。依山傍水,背靠龍泉山,麵臨成都平原,洛帶鎮曆史悠久,相傳漢代既成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名落帶”“同音,後人取鎮名為洛帶。還有一說洛帶鎮黃家河自東向西繞鎮而去,狀如一帶水流洛洛。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至盡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客家人的勤勞,誠樸的性格在曠無人煙,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墾荒務農,世代創業。使得洛帶古鎮至今保留著客家人的鄉音、鄉貌、鄉情、鄉風。有人把洛帶稱為西蜀客家第一鎮,一點也不為過。

 

概況

 

  

洛帶鎮

 

洛帶鎮距成都市區約17公裏的洛帶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 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帶,後演變為洛帶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 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

如今鎮上的2萬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全鎮幅員麵積20平方公裏,以洛帶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係,成為漢民族8大民係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人口數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國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至今仍有150餘萬人能講客家語言,並保持客家的風俗習慣。

龍泉驛區這個小鎮的最大特色,就是有成都壩子最大的一方客家文化碼頭,來自廣東、湖廣、江西、川北等地的客家人,經過許多代,依然保持各自的傳統、語言、習慣,成為川人中的特色一族,而且,還保存了帶有客家人風格的建築———客家會館。尚保存的會館有:廣東會館、川北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其中廣東會館規模最大,也最能代表會館建築特征。洛帶鎮很小,三條街道將小鎮組成一片樹葉狀。客家人講究飲茶,這裏喝茶的講究絲毫不遜於成都城裏的大茶樓。小天井似的院子,假山、枯石、盆景、植物,古樸的建築,斑駁的樹影,幾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幾張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很是悠閑。

當地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是"火龍節",據說其舞龍燒龍的傳統源自江西籍劉姓客家人,定居洛帶之後,將這一傳統引入了洛帶及周邊地區,至今劉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帶鎮寶勝村,以紮龍舞龍為業,最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舞龍程式:接龍、祭祖、迎龍歸巢、殺雞出龍、舞龍點睛等。

 

當地美食

客家豆腐菜

  

洛帶鎮豆腐菜

 

豆腐是中國的特產,更是閩西客家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菜肴,真可稱為豆腐王國。客家人由於長期的遷徙,艱苦的生活,和豆腐結下了不解之緣,創造了一整套製作獨特的豆腐菜肴。

豆腐幹

豆腐幹:豆腐幹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幹之一。其大小約二寸半見方,薄如紙,呈金黃色,透明,嚼起來略帶鹹味,便於攜帶、保存,一般可保存兩至三個月。這便是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生活而製造出來的一種特殊食品。

釀豆腐

釀豆腐:釀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製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約一寸見方的小塊,投入油鍋中炸少許時間,取出瀝幹,再放入調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湯中用溫火慢煨,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味道尤為鮮美。19185月,孫中山先生到廣東梅縣鬆口視察同盟會會員時,特地吃了這道家鄉菜,讚不絕口。

豆腐丸

豆腐丸:豆腐丸是這道菜的總稱,它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水煮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後,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筍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湯水煮沸後,用湯匙一個一個舀入鍋內,待豆腐丸浮上水麵,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類是清蒸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後,調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籠蒸熟,伴入調料食用,味道鮮美,並能充饑;第三類是年節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寧化的鬆丸子。寧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時辰必吃鬆丸子,取其之意,即吃了鬆丸子人可一年輕輕鬆鬆,所以,它是客家人年節中常用的菜肴。鬆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蔥頭、地瓜粉、香菇丁、荸薺丁等等,捏成圓球狀,投入油鍋中炸至黃色,撈起瀝幹備用。待春節期間,有客來訪時,作為整個酒席的最後一道菜,獻給親友,祝願他們在新一年裏事事如意,輕輕鬆鬆。

 

白露雞

  

洛帶鎮白露雞

 

選用肥豬鬃腦肉和大雞腿肉,用刀切碎搗爛,再用適量的雞蛋青和精麵粉、食鹽調和後,鋪

在盆內,放到鍋裏蒸熟,如認為油膩過甚,可將浮在麵上有餘的油質,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質鬆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適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布袋鴨

布袋鴨

 

 

選用肥鴨一隻,宰後,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滾水脫毛,然後用清水洗淨,從頸側處剪開二寸許的大口,把內髒取出,洗淨腹內,用鋒利小刀從兩翅膀處把鴨骨剔除,仍保持鴨體完整,再把在剔出鴨骨上削下的鴨肉,和切碎的金鉤、對蝦、尤魚、瘦豬肉、冬筍(或筍幹)、香菇及蓮子,加少許食鹽混合起來,從頸側開口處納入腹內,即用線將口縫緊,放在長盤內,置蒸籠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時,剪開線,用筷子夾開,連肉帶餡一起吃,真令人說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鴨腹內加灌點肉湯,名為灌湯燒鴨,味比蒸的更香。此菜四季適用,在豐盛的筵席上才有。

 

全香菇

全香菇

 

選用幹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淨茶油50克,先把菇腳剪掉,洗淨後,用清水浸泡發胖,倒去清水,將菇麵向下貼在扣碗內,茶油從上淋下,放在蒸籠內蒸好,兩手即將扣碗倒在瓷盆內,加少許麻油,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此菜四季適用,為葷素筵席上的佳品。

 

伊府麵

伊府麵

 

選用精麵粉500克,鮮雞蛋4個去殼,將蛋青蛋黃劃成蛋湯,倒在麵粉上,用手工打成麵條後,用清水煮沸,取起晾幹,再把麵幹投入油鍋炸到適當程度,舀去餘油,加上適量的清水煮到半熟時鏟起,另將已配食鹽炒好的瘦豬肉絲,嫩筍絲、香菇絲、尤魚絲等佐料和麵放在鍋裏加肉湯同煮,待煮熟時,鏟到碗內,麵上加點蔥花,其味勝過一般煮麵好幾倍。這是閩西客家祖地寧化縣鄉賢伊秉綬生前任惠州、揚州知府時,常以此宴客,因其烹調與眾不同,故被稱為伊府麵。此菜四季適用,但亦非豐盛席上所常有。蓋恐做得不精,有損其名。客家傳統名菜,馳名遐邇,眾口皆碑,顯示出客家人的匠心獨具。這些具有客家風味的傳統名菜,往往使得久居他鄉的客屬遊子們難以忘懷,引起對故鄉的無限情思。

上一篇: 客家人的忌諱
下一篇: 客家名詞解釋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