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會企業 >> 經濟要聞經濟要聞

全球化並非必然

全球化並非必然


作者: 徐家健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往來歐洲與美洲的貿易鋭減近半,屬於「去全球化」時代。

最近,商界人士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面對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的地緣政治,加上新冠病毒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過去30年的全球化可能正在開倒車。歐盟委員會前主席、高盛非執行主席巴羅佐(Jose Mahuel Barroso) 説得清楚,疫情大流行加劇美中緊張關係,以及現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些趨勢都引發了世界正在脱鈎的擔憂。

是的 ,全球化正面臨來自民族主義 、保護主義、沙文主義,甚至是有些排外主義的摩擦。

去全球化,是本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討論重點之一。溫故知新,我們知道全球化從來並非必然的。

回顧過去200年來全球化的歷史,經濟史學家提醒我們,全球化確實有逆轉潛力。在1800年代以前,由於運輸成本高昂,國際貿易規模有限,涉及的貨品都是絲綢、異國香料,以至貴金屬等價格高昂的奢侈品。


世界大戰標誌第一浪終結

多得蒸氣機的發明,國際貨運成本大幅下降。以貨品價格差距收窄作為全球化現象的標準,第一次全球化要到十九世紀才正式出現。假如國際貿易單靠運輸成本推動,全球化是理應—往直前的。然而,全球化同時是個政治現象,帝國主義也是推動十九世紀全球化的另一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着第一浪全球化的終結。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可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比戰爭更大的經濟破壞。

兩次大戰之間,美洲與歐洲的貿易往來減少近半。全球化可以逆轉。第二浪的全球化,要等到在二戰結束後才出現。

經濟發展學者比較兩次全球化浪潮,發現第-浪主要靠政治關係及貿易成本帶動,第二浪則受惠於戰後全球經濟增長。另外,第二浪全球化從區域現象開始,貿易增長初期只集中於經濟發展和生產要素相似的國家。這種新貿易模式的一個重要經濟含意,是它比十九世紀後期的貿易涉及較少的財富分配後果。二十一世紀前,保護主義沒有太大市場,是有其經濟邏輯的。


第二浪保護主義興起

記得20年前在美國讀硏究院時,學界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一個共識是「技能偏重技術變革」(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導致人力需求改變。我是親眼目睹輿論轉變的。中國「世界工廠」崛起、生產外判,輿論以至學界漸漸把本地工人工資追不上經濟發展這筆賬算在全球化的頭上。

保護主義興起,經濟史角度看是有跡可尋的。當年推動第—浪全球化的運輸成本急降,同時導致保護主義抬頭。

商品價格趨同導致生產要素價格亦趨同,因此全球化有贏家亦有輸家,而輸家支持保護主義是容易理解的。輸家反抗全球化最早的例子,包括法國和德國在1870年代末開徵高額農業關税。

直到當西班牙流感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的去全球化要等到二十世紀初才出現。經濟史告訴我們,保護主義興起往往有其環球經濟因素支持。

今時今日.疫情大流行加劇中美關係緊張,情況比100年前可能還要差。全球化並非必然,商界人士的擔心並非毫無根據。


美國克林信大擧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硏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資料來源: 信報


版權所有 :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3519室 電話 : (852) 2895 3639 Email:whk@whkba.org Facebook:www.facebook.com/whkba